进入7月,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游人如织。一到饭点,景区蒸领鲜餐饮店饭菜香四溢。“酸汤鱼味道很独特,老少皆宜,加上菜品新鲜,点的基本都吃完了。”携一家老小来旅游的广东游客王女士赞不绝口。
作为景区美食新地标,蒸领鲜的制胜法宝不仅在于特色烹饪,更在于食材的精心配置。
“店里采用‘前店后厂’模式,由达地水族乡联村党委组织各村,将按标准种养的食材直接送到后厨,新鲜看得见,食客反馈很好。”贵州雷山蒸领鲜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赖伟光介绍。
如何让本地农业与景区发展精准对接?雷山县以达地水族乡为试点,探索推行联村党委模式,既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又满足游客对特色美食的体验需求。
2023年,达地水族乡打破乌空、也蒙、排老、达地4个村地域壁垒,率先成立联村党委,引进广东优质餐饮企业进驻西江千户苗寨,建立农特产品供应链销售桥梁,按照“前店后厂”思路,发展订单农业,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
“产销无缝对接,让各村形成产业联动,既保障了食材品质,又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党组织带群众、东部带西部、公司带经济、景区带乡村。”达地水族乡联村党委书记杨州介绍,去年9月,蒸领鲜公司为4个村分红20万元,两个月后,联村党委由4个村增加到10个村,形成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产业兴旺,重点在于破解农业产业“小散弱”难题。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效,下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全省各地基层党组织聚焦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小、主体弱、同质化等问题,着力打破地域和行政范围限制,整合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探索联村党委模式,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动、治理联抓,让多个村打破行政壁垒、攥指成拳,实现抱团发展、互惠共赢。
每到节假日,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瑶山村的民宿总是供不应求,一同开启火爆预订模式的还有周边的新街村、觉巩村、联江村……这是当地“联村抱团”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得益于2022年一笔中央和省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的捆绑注入,包括新街村在内的14个村采取资金投股联营模式,参与瑶山村传统村落民宿项目建设,第二年就实现分红收益84万元。
近年来,黔南州部分县(市)根据村与村之间的地缘关系、资源禀赋、优势短板等科学组团,组建联村党组织,形成多地队伍共建、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产业联兴富群众口袋。
在产业选择方面,联村党委聚焦精准化、差异化、规模化,为各村量身定制生产加工型、农旅融合型、综合服务型等发展路径,做实“共商、共议、共享”文章。一批沿山、沿河、沿路“多村一品”和“飞地置业”的抱团发展模式在全省各地蓬勃兴起。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
立足一体化布局、差异化发展,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分区域成立联村党委,根据各村资源优势,规划乡村生活、观光养生、精品民宿等特色板块,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以王岗村庖汤美食为资源基础,联合马头村葡萄采摘、长坡村羊肚菌等产业,打造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带,形成“一村一景、连片发展”的现代乡村旅游产业组群。
聚焦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将黑水镇“桃梨欢喜”农业示范园区所在地的龙堡社区、爱群村、侯家村、桂家山村、汆塘村5个村(社区)党支部联合起来,成立黑水镇生态果蔬委员会,统筹园区规划、建设、发展等工作,示范打造集产业示范、教育研学、农机培训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新标杆。
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在地域相邻、人口集中的团结、大寨、龙潭三个村(社区)成立联村党委,通过“大专家”带“小专家”“小专家”带“土专家”“土专家”带群众的“三带模式”,重视乡土人才技能培训。以前的皂角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以皂角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全镇40余家皂角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联农、带农、惠农。各地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将联村党委“红色引擎”嵌入产业发展链条,让村与村打破地域樊篱,党员带头蹚路寻策,或抱团深耕特色种植,或联手打造乡村旅游,或共建农产品加工基地,同念一本“发展经”,“联”出共富方程式。(作者: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