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夜读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塞外春华》读后感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28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文·王吉春

去年,秉全兄送给我一本知青们写的《塞外春华》。拿到这本书后,我断断续续看了三遍,我被书中看似平凡的生活经历震撼了。

我看到那是我年轻时候的过往,那是我刚走出校门后的人生积累,那是我报效国家的热血澎湃,也是我受到挫折时的无奈。《塞外春华》这本书由张秉全、于德源主编,共收录了50篇文章,大部分文章都是1965年天津首批赴内蒙古五原县插队知青写的,也有几篇是其他地区知青写的。
书中还收录了当年记者们写的几篇关于知青的报道。还收录了一篇张玉山、赵亦工二位老领导写的《忆五原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这本书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倾注了编者的大量心血。通篇文章没有抱怨、没有消极,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知青生活,是不可多得的记录知青生活的宝贵资料。
一本《塞外春华》写不尽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但从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中,一个个知青讲述的故事中,勾起了我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我对知青运动的深刻反思。  
国家为什么动员这么多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60年代,国家还处在困难时期,工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市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当时的教育还在延续过去的教育体系。开门办学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教育之路呼声很高。
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我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当时也是一项国策。当时城里的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插队落户,一能解决城市人员的就业压力;二能解决祖国边远地区文化落后的问题;三是能解决知识青年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四是也能解决革命接班人的问题。对于下乡这批人员,国家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也没有抛弃。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程中,国家在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进行安置属实不易。我们看到在有知识青年的生产队,知识青年住的房子是生产队最好的房子,知识青年的口粮标准是当地农民中最高的。在他们的政治生命中,在入党、入团问题上,只要写了申请书的,均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在招干、招兵、招工中都优先考虑知识青年。不管是什么原因,对病、残或者确有困难的知青,政策允许给予办理回城手续。知青就业后的工龄按照下乡那天算起。各级政府部门都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知青工作。到1979年知识青年在回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有个别在农村结婚的知青,不愿意回城的也给予了妥善安置,有些知青不愿意回原来城市的,可将一名自己名下的子女户口迁回城市。我们每位知识青年心里都应该明白,国家没有辜负我们这些知识青年。尽管我们中有些知青回城后,在工作安排和生活中有诸多的不如意,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大家提出的“知青精神”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感恩、宽容、大度、务实,这才是知青精神的精髓所在。
五原县从1964-1978年共接纳了6023名知识青年,分别下到了532个生产队参加生产劳动,还有部分知青去了当地的农、牧、林、场。每当我们一提起知青话题,就有人提出疑问,知识青年下乡对当地的生产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当地的农民究竟有什么影响?有些人说是当地农民养活了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我不用去辩解,从《塞外春华》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青年下乡后,很快就参加了队里的生产劳动,每个人按照劳动能力大小评了工分,享受了和当地社员一样的劳动报酬,我觉得不存在谁养活谁的问题。我们还看到知识青年的到来,给农村带来了新气象。各生产队纷纷成立了宣传队,唱歌、跳舞、扫盲、写标语、念报纸等等。有些生产队还安装了大喇叭,组织了不定期的文艺演出。还成立了放映队,经常到各村放电影。农村当时呈现出一派文化新气象。知青中各类人才很多,完全可以说,知识青年的到来,给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有好多知青还当了生产队长,有些知青还研究了科学种田。当时走民工、挖大渠、割小麦、修公路等等这些苦重活都有知青们的身影。村中的会计、教师、医生、民兵、文艺骨干大多都是知青们担任。有些知识青年完全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在说话、习惯、穿戴、行为等等方面,不说话就是一个当地人。
知青这个群体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也是一名知青。我对知青的最后去向也有个大概的了解。五原共接收下乡知青6023名,提干、考学走的占一小部分,这部分人是知青精英群体,后都在行政机关工作,大多数都被提拔到了领导岗位。比如昝振英、张秉全、单学文、扬弘、王义和等等。招工走的知青占大多数,这部分人大多都被招到国营企业单位工作,但是在后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大部分人都下了岗。还有一部分人到了教育战线工作,因为这些知青们都是初、高中的老三届毕业生,学习的底子较扎实,有些知青被提拔当了校长,有的成为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写的论文,在内蒙古大学、农业大学、师范学院、工业大学、医学院等学报上发表,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在落实知识青年政策时回到了城里,这部分人有的安排到了父母所在单位,但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工作单位,生活很艰难。从众多知青们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学习好的人永远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倍受人们欢迎;会表达的人总有机会脱颖而出;人的命运有时也说运气。总之,我们现在已经大多都是70多岁的人了,我们相信俗语说的,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好赖总能吃饱。想想世上不如我们的人很多,我们也要有个知足常乐的心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套人厚道人。我们知青们和当地人一个锅里搅稀稠,总有忘不了的故事,总有忘不了的瞬间。知青们回到城里经常记起和说起的都是村里的事情。有的乡亲们的子女到城里念书,只要有机会、有可能都会得到知青们的关照。有些村民生病也会想起知青们,每次知青们都尽可能的给予帮助。知青们都到了回忆过去的年龄了,他们永远也忘不了当时村里的张张笑脸。人一生中经历过数不清的事情,但最为难忘的还数我们的知青岁月,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将伴我们终身。在知识青年下乡40周年之际,天津部分知青发起,组织知青们到旧地回访,没想到消息一出,报名的就有600多人。组委会还协调天津医疗部门,给偏远落后的五原县送去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一回访说明了什么?这是一颗感恩的心,这是一方厚道人种下的善果。
  有些人还说,我们是被耽误的一代人,我们是被动下乡的。从个人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可能有点道理,但从国家大局意义上看,这些人还是格局有点小。我认识的汤建龙(后改名汤克)、亢金花等知青,他们虽然在劳动中出了事故,造成了身体残疾,但他们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抱怨,工作和生活上也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顾,是我们的知青楷模。不管怎么说,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有下乡经历,我觉得这应该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农村我们学习了好多知识,学会了为人处世,学会了生活常识,也学会了生存技巧。人生其实就是个辩证法,苦难和快乐共存,意志与信念相随,得失与心态相辅。 
 大部分知识青年,都把自己的大好年华献给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他们克服了好多不适应,和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女知青嫁给了当地的农民,有的男知青娶了当地的女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属实正常。这场运动虽然在历史上不值一提,但在知青们的心里是刻骨铭心的。我们作为一名当年的知青,不管我们结局怎么样,我们从没后悔,也没有抱怨,勇敢的笑对自己的过往。我们写知青生活,不是讨论当年知青运动的对错,也不是对这场运动的赞美,只是想把我们的知青生活真实的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代了解他们的父辈,理解他们的父辈。
  2025年7月28日,是天津首批赴内蒙古知识青年插队六十周年纪念日,驱车上千公里,故地回访,睹物思人,满满的五原情。手捧《塞外春华》,写一篇短文,权当我对当年知青生活的纪念吧!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