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

伊利集团:以奶业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99574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近日,自治区工商联举行2025年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展现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强劲活力与发展韧性,凝聚着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为深入总结推广百强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励更多民营企业奋勇争先,自治区工商联特选取部分入围企业进行系列宣传报道,为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新借鉴。

伊利集团,其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呼和浩特回民区养牛合作小组”,当时仅有7户奶牛养殖户;后演变为“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一个只能生产几分钱冰棍的街道小厂;再到现在,位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十一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业务覆盖奶业全产业链和草业、种业,并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实现产业布局的国际化健康食品集团。

近70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伊利集团的发展是中国奶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缩影。

作为传统产业,奶业从粗放式、大投入,到集约式、高效能,得以实现从微弱到强盛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驱动,离不开生产力的释放与激活。伊利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每一次的生存突围和驭势而行,都是牢牢把握创新机遇、紧跟技术革新潮流,不断“以新技术赋能新发展、以新动能锻造新优势”;更是培育发展奶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带领着全链条实现跃迁,实现中国奶业对欧美奶业发达国家的追赶乃至超越,推动中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奶业新质生产力: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以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创新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也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产业,其覆盖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以及乳制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需一二三产业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是农业中产业链长、技术复杂的产业,因此也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

近年来,我国奶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均取得历史性发展成果,成为奶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从奶业大国迈向奶业强国,我们仍在“草源、种源、奶源”等问题上面临着许多关键原料和技术被国外制约的情况,亟需破解制约奶业发展的瓶颈,为我国奶业振兴不断注入动能。

为了“育好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伊利深耕奶业全产业链,培育“奶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种质资源是奶业的“芯片”,伊利积极挖掘国内外奶牛种质资源并建立特色种质资源库,并率行业之先启动“良种牛品质升级工程”,在全球建设了三座行业领先的奶牛核心育种场。并成立奶牛科学研究院,开展专业化奶牛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另外,在现有中国荷斯坦奶牛遗传评估的基础上,伊利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奶牛育种数据库,加强奶牛种源关键繁育技术攻关,集成创新了奶牛全基因组检测与奶牛生产性能检测技术,每年培育顶级乳用种牛500头。

2024年11月,伊利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长寿、抗病”特殊性状基因检测芯片“育种1号芯片”,标志着我国在高效、准确筛选奶牛基因性状方面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完全自主掌握了该特殊性状基因组检测技术。此外,伊利创新集成奶牛种用胚胎高效生产核心技术,早在2022年就已生产2万枚14吨以上的高产奶牛性别控制胚胎,是国内第一家年度生产超万枚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的育种企业。截至目前,已累计生产近5万枚具备年单产潜力14吨及以上的高产奶牛性控胚胎,有效地支持行业内奶牛养殖场牛群结构的跨越式升级。伊利引进的全球排名前十的优质种公牛冻精,在全国推广应用奶牛性别控制冷冻精超过700万剂,也累计为我国繁育良种奶牛母300万头。

伊利通过一系列突破瓶颈性的新技术的开发,逐步实现了“奶牛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牧草是奶业第一原料,目前我国对进口草种依赖度较高。

为了发展国产苜蓿草,保障奶牛口粮安全,伊利以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为核心,在全国打造优质苜蓿种植基地;在传统育种技术获得的新材料基础上,结合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培育适宜旱作、水浇地、盐碱地及高寒地区种植的、不同用途高产优质苜蓿新品种(系),研发出苜蓿抗寒基因技术、苜蓿优异种质杂交技术,率先在国内开发苜蓿裹包和压窖青贮制作技术;自主创立了一套苜蓿草越冬体系方案;且研究开发苜蓿种植节水技术,要比常规灌溉节水20%以上。同时,伊利将研发成果免费分享给产业上游的种养殖户,形成“种植户种养优质牧草,养殖户用优质牧草喂养奶牛”,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循环的种养生态,每年能够为上游合作伙伴实现收益超过25亿元。除在种业、草业等方面不断突破之外,伊利还在安全品质、营养研究,设备工艺、包装包材实现创新。

特别是在“乳深加工技术、乳基原料国产化”等奶业瓶颈与技术制约上实现突破,不仅引领行业发展,有的还实现对国外垄断技术的“反超”。比如:乳铁蛋白,其提取技术长期被海外垄断,而伊利通过全球首创的“乳铁蛋白定向提取保护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乳铁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超90%,率先打破技术壁垒,让“奶黄金”从稀缺资源走向普惠化应用;伊利开发的高纯度β-酪蛋白提取技术,为实现β-酪蛋白产业化提供了科学支撑,有力推动了乳基原料的进口替代进程;自主研发出的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为保障婴幼儿配方奶粉供应链安全构筑了坚实屏障;像国产益生菌菌株研发,伊利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BL-99研究成果荣登全球顶级科技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发的益生菌新型递送系统,有效降低了益生菌在加工过程和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损失,并取得国际领先的水平……多个创新成果转化后的高品质、高营养、特定功能的乳制品,在血糖控制、睡眠质量、心脑血管健康及骨骼健康等方面,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的营养支持。作为行业龙头,伊利受命牵头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这一中心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创新要求,并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在科技创新上‘突围’,积极培育新产业新赛道”,为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提供支撑。在这里,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伊利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奶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带领行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奶业科技创新枢纽。

二、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从追赶者到超越者,为全球奶业提供中国样本

2025年7月13日,第十六届中国奶业大会在厦门举行,大会发布报告《世界奶业中国方案:高质量引领的奶业现代化答卷》。报告显示,至2024年,中国奶牛的平均年单产达到10吨左右,部分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奶牛单产达到12吨,已超越绝大多数乳业发达国家,跻身全球奶产单产水平的第一阵营,原奶的蛋白质、脂肪、体细胞数、菌落总数等核心指标的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中国牛奶已经是世界级的品质。

伊利原奶的菌落总数更是远优于欧盟标准,实现了划时代的进步。中国奶业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和奶业发达国家之间上百年的差距。从全球产业“落后者”,到“追赶者”,再到“超越者”,其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而当下,以数智升级为提质增效手段的“数智奶业”也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改变着全产业链发展的面貌。

伊利在业内率先启动数字化战略,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实体产业,以全链数智化升级实现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打造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奶业产业链。并凭借着深厚的创新实力、强大的数智化能力,在夯实自身实力的同时,也积极创造着产业链协同价值。伊利是工信部颁布的首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第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第一批两化融合贯标企业。

在上游,伊利打造的“智慧牧场”让奶牛的活动量、产奶量、睡眠情况等数据在数字终端一目了然;同时,伊利引入了全自动挤奶机器人等设备,通过智能自动饲喂系统实现全程可追溯,保障原奶品质。

在中游,伊利建设了“智能工厂”,通过深度运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就拥有全球速度最快、每小时灌装4万包的生产线,日处理原奶可达到6500吨,每天生产的牛奶可充足保障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日饮奶需求。

在下游,伊利推动“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智化运营。搭建覆盖400多个数据源的大数据雷达,开发智能洞察系统,平均用3.5天就可以完成市场洞察,精准洞察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让伊利成为消费者的“知心人”。消费者有所心动,伊利就有所行动,不断打造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健康产品;还能实现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同创新。当前,中国奶业已经迈入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伊利带领行业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