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用手机和生态链业务证明了,小米对供应链的管理和资源整合能力,而汽车同样离不开制造属性。
此外,小米如今弹药充足,拥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对烧钱的造车运动有了底气。
雷军能造出年轻人的第一辆新能源车吗?
受此消息影响,当日一度下跌4%的小米集团股价应声大涨,最大涨幅一度超过12%,稍后有所回落,最终收涨6.42%,报30.65港元,公司市值达到7722亿港元。
随后,小米集团回应该消息称:“等等看看,暂时没有”,“晚点等公告”,更多信息暂不予回应。
随着新能源汽车热度持续攀升,互联网公司蠢蠢欲动,相继加入这场造车运动。
马斯克给特斯拉汽车的定义就是“轮上电脑”,操控一辆车犹如操控一部电脑或者手机。
对于小米来说,智能手机市场日趋饱和,增长天花板在望,新能源汽车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红利高地,崇尚“风口论”的雷军在此时考虑下场,入局造车,并非一个意外的选择。
早在2012年,雷军就前往美国硅谷特斯拉工厂进行试驾,体验过Model S后,他形容特斯拉与其他汽车的差异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单机本地运算的差别。
雷军还于2013年多次拜访马斯克,并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下文章记录,称“Elon Musk是个酷同学”。
目前,雷军、小米集团及顺为资本三方投资汽车领域企业接近30家。
企查查数据显示,当前小米关联公司拥有的与车辆相关的专利共有134件,且小米多家关联公司均将汽车零配件作为经营范围登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在2019年“两会”期间提交过“建议发展无人驾驶与车联网”的提案。
2020年底,市场传言称,小米即将发布和比亚迪联合出品的“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青悦S1,售价为84999元。
彼时小米回应称,”没有造车计划,希望不信谣不传谣“;再往前翻,小米商城因一张智能遥控车的海报引起外界猜测,时任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曾在微博表示,“任何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雷军屡次否决小米造车的原因,在于造车惊人的资金量。
雷军说,1996年雷军在金山公司的时候企业陷入困境,曾一度差点发不出工资而关门。从那次之后,雷军对现金流极其在意,非常保守,需要账面有足够多的现金。
另一方面,张海滨认为,小米的优势还在于营销端,小米对其粉丝的运营、对用户需求的把握相对成熟。
小米对用户数据和营销端的渗透也做得非常多元化,更适合新能源车代表的新模式和新玩法。
小米曾经补过制造业的课,拥有一定的硬件技术。
雷军此前在与记者的独家对话中坦陈,小米在2016年遭遇的产能危机其实就是一次补课,尤其是补硬件制造的课,“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味追求高速就很容易翻船。2016年我们提出了要敬畏制造业。所以,整个2016年我们都在强调夯实基础,大规模补课,主要就是补硬件的课。”
正是这次补课,让小米真正进入了手机硬件制造领域,拥有了制造业的产业能力。
三年前,小米成立了产业基金从事产业投资,布局前沿科技和上下游产业链,现在已经投资了100多家公司,聚焦于推动中国智能制造的协同发展。
如今,小米在北京亦庄的智能工厂,实现了自动化的高端手机生产线,拥有百人制造年产百万台机器的实力。工厂里的所有设备,除了贴片机,都是小米自研或小米投资的公司自研的。
而制造对供应链的控制,体现在对质量和成本的控制。
从小米造车来看,张海滨认为,当小米的整合能力足够优秀,对供应链把控足够好,小米造车未来可能会走性价比路线,“亲民的大众路线明显更符合小米的品牌形象。”
除了小米,一些科技巨头早已接连爆出造车消息,百度、富士康分别联合吉利造车,“上汽+阿里”打造的智己汽车在2021年1月发布,苹果造车早已是业内心照不宣的事实,华为同样摩拳擦掌,甚至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都迎来转机。
为什么造车这门生意这么吸引人,引得科技巨头们纷纷下场?
放眼新能源汽车,过去一年,资本市场对其情绪高涨,美股新能源车企市值一路飙升。特斯拉去年美股市值涨幅近7倍,以一己之力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甩开几大传统汽车集团。
雷军早期参与投资的蔚来在2020年股价涨幅最高达14倍,市值一度超过小米;同样在美股上市的小鹏和理想,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达300%;五菱汽车在港股过去一年涨幅更是超1000%,比亚迪港股同期涨幅也近400%。
此外,新能源车的销量在政策扶持之下也迎来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汽车总销量的5%左右,距离成为市场主流仍然遥远。
在政策上,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战略定位,新能源汽车名列战略新兴产业之中,并提供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扶持。
除了建立差异化的技术壁垒,从研发到扩充产能,造车仍然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
造车新势力从成立到实现汽车量产,差不多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即便小米确定造车,第一辆小米汽车也需要等上个三到五年。
另外,比亚迪、上汽、北汽这些大型车企早已开始蚕食市场,蔚来、小鹏等新贵又在不断抢夺用户心智,特斯拉在上海工厂的加持下,未来相关车型的售价将进一步下探,尚未果断进入市场的小米是否会错过最佳的时间窗口?
又能否打出差异化竞争?
同样是雷军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