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的广东,几乎年年“招工难”,今年似乎尤甚。
元宵节后,广州海珠区康乐村出现“老板排长队被工人挑”的景象。
据媒体报道,在一条3公里长小路,老板们拿着制衣样品,举着牌子,等路过的工人挑选。
工人的工资并不算低:普工日薪三四百,熟练掌握复杂技术的技工,日薪可达七百。
即便如此之高,仍有制衣厂招不到——
这才出现了新闻所称“工人挑老板”的奇景。
不少读者评论,这是在骗人吧?
老板开出高工资,哄工人上班,再克扣剥削。
倘若他们是真的,是不是说没人愿意打工,这算好事情还是坏事情呢?
总之,各种不着边际的点评。
我先给出自己的结论:这则新闻里,根本没有问题。
记者不做功课,少见多怪,才导致误解。
老板和工人各取所需,互相挑选。
可以说是工人挑选老板,何尝不是老板挑工人?
他们大多带着制衣样品,现场考察面试,合则签,不合则散,非常高效的劳动力市场。
“工人挑老板”,不是什么新鲜事。
除了疫情发生的去年春节,此前几乎每年都是如此,新闻也偶有报道。
到现场招工的,很多不是老板,而是生产技术人员。
他们“争抢”的,乃是这行业最顶尖的熟练师傅。
第一拨“掐”高级技师,第二拨是“选”熟练工;过了元宵节,普工才陆续返穗,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工作。
到这时候,这个临时的“人才市场”才算接近尾声。
和动辄月薪两三万的技工相比,普工的工资低得多,五六千是常态,三四千块钱的学徒和初工也有。
这样的工资水平在全国来看不算低,至少比广州最低工资标准高一大截。
火爆的人才市场,预示着今国内纺织和成衣制造业的繁荣。
2020年新冠疫情也影响到服装业,国内消费确实减少,但国外市场很火爆。
只要市场形势大好,老板能用高薪招人,就不必担心“用工荒”。
过去年年都有“用工荒”的新闻,看似积弊甚深,其实是好事情。
经济蓬勃发展,用工量巨大,大量民众南下淘金。
以广东的工资水平,内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愁招不到人?
有些可能违反劳动法——
比如,加班过长,节假日不休息,没缴纳社保,等等。这些都不可避免。
但这里最优越之处,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工人可以用脚投票。
工厂给的薪水太低,就留不住人;工人被苛待,干得不开心,随时可以换一家。
口碑差的厂子,可能就招不到工人,或者要付出更高昂代价。
或者一家企业什么也没有做错,仅仅是做得不够优秀,也会被工人抛弃。
技术能力强的工人,收入和一线城市的白领媲美;熟练工的月薪基本过万,这在广州已够养家。
即便刚入行的新人,收入也超过广州最低工资标准(月薪2100元)。
政府若想真正帮助工人,最好的政策是亲商,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国企业不只在国内竞争,还面临海外同行的压力。逐年提高最低工资,看起来影响不大,实则提高企业社保负担,削弱他们的竞争力。
越南、孟加拉等国的制衣业正在崛起,中国企业要保持优势,就不能被过快上涨的用工成本拖累,否则最终受害的也是工人。
制衣业如此,其他行业也一样。
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以讨伐资本为政治正确,说出上面这番话,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
但海球康乐村的人才市场,才揭示出资本和工人的正确关系。
老板们越多,他们手里资本更雄厚,工人的利益更有保障;老板们纷纷破产,资本烟消云散,工人利益也将受损。
资本和工人的利益本质上一致,这是需要时刻强调的正道观念。
最近几年“招工荒”频现报端,有人口和教育的原因。
年轻人急剧减少,大学还在扩招,想进工厂的人减少了。
这些都是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在发展,资本变得丰富,人力显得越发稀缺。
大量年轻人不进工厂,因为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开网约车,送外卖,做兼职服务。
据微信公布的数据,2019年通过微信生态新增的就业,就有接近3000万人。
这些新增就业背后,都是资本的力量。
这些经常挨骂的“资本巨头”,不仅给城市消费者带来便利,其实也提升了工厂劳动者的福利。
工厂老板为了招人,年年提升工资水平——
不管他们是否愿意,资本竞争逼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工人挑选老板”上热搜,反映出一些媒体观念的刻板印象。
他们认定老板对工人是强者对弱者的俯视,画风突然逆转,他们不由得惊诧起来。
无论老板挑工人,还是员工挑老板,都是正常现象。
无论表面谁强谁弱,不改双向自愿选择的本质。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面向工人会越发谦卑低调,尽量照顾求职者感受——
这个发展趋势是有前提的:资本在积累,企业有发展,经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