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虚拟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虚拟银行在全球纷纷涌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势头强劲,甚至成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在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路径之一是由实体走向虚拟。
虚拟银行以其数字化、创新性、包容性等优势特征成为全球银行业关注的重点,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开展虚拟银行机构设立和业务实践。然而,面对传统银行的诸多挑战和自身的短板,虚拟银行要在竞争中获胜并不容易,需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以生态银行模式实现差异化市场占领。
1
虚拟银行的缘起和实践
随着数字经济、虚拟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虚拟银行在全球纷纷涌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势头强劲,甚至成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作为跨越科技圈和金融圈的产品,虚拟银行尚无确定的定义,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金融机构开设的直销虚拟银行,另一种是依托科技巨头生态和流量优势的互联网虚拟银行。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虚拟银行定义是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修订本中给出的版本: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这意味着虚拟银行只支持线上经营,不开设实体网点,一般针对个人和中小普惠型企业,主要提供零售业务。
美国是全球虚拟银行的发源地,第一家虚拟银行Security First Bank诞生于1995年10月。该银行开业短短几个月内,就达到近千万人次的浏览。在亚太地区,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00年就发布了《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几经讨论完善,于2018年5月底正式发布。经过多轮激烈角逐,2019年上半年,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发放了8张虚拟银行牌照,分别被渣打、众安、中银香港、Welab、阿里、腾讯、平安、小米收入囊中。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后,全部于2020年前正式开业。
中国香港地区的虚拟银行自开通以来,以中国香港本地居民个人零售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互联网而非实体网点提供纯在线、全天候的数字银行服务,与股东方和合作伙伴频繁拓展生态圈。业务主要包括开户、存款、转账、贷款等“存贷汇”银行核心业务。例如,ZA Bank积极尝试将保险代理作为拓展金融业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发挥协同效应为用户打造更多全新的理财体验;京东数科为livi bank搭建IT架构,以支持livi bank账户和交易,且在中间软件平台及工具体系、反欺诈系统、智能在线客服等方面给予支持;平安壹账通银行以“随借随还”的服务理念推出的“壹易贷”产品;WeLab Bank将与安联集团旗下的安联环球投资联手共同推出智能理财顾问服务。
在实践中,持牌虚拟银行的股东多为传统金融机构或科技巨头,具有明显的金融科技属性,在比拼科技力量的同时,也在谋求差异化发展道路。虚拟银行以前沿技术为底层技术和核心驱动力,重构业务流程、驱动产品研发、提升风控能力、提升客户体验,所推广的产品和服务体现了金融科技的敏捷、泛在、无接触等特征。
2
打造虚拟银行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在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路径之一是由实体走向虚拟。虚拟银行的设立在金融行业属于运营方式的创新,同时也是对传统银行运营模式和制度的挑战。打造虚拟银行需要讨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金融监管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虚拟银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监管和制度政策层面系统化的配套创新。目前,内地对互联网银行的监管主要是指民营银行的监管政策,没有充分考虑互联网银行的业务特点,如在开户、放款和金融产品销售等情况下有银行网点面谈或当面签字的要求,这是互联网银行难以实现的。同时,互联网银行通过金融科技的商业模式创新,在实际上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风险,必须纳入相应的金融监管框架,遵循金融监管的一般规律。对此,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做法是,成立专责小组,为虚拟银行的业务提供重要支持;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的《虚拟银行的认可》实质上是对中国香港《银行业条例》的补充规定,该条例对虚拟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原则性规范,但远程账户等具体业务的标准则是在监管沙盒中运行。
拓客、推广与接受度
客户对传统银行的信任倾向根深蒂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虚拟银行的运营。没有实体网点的虚拟银行,既有利也有弊,在其业务拓展和品牌普及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质疑和阻碍,尤其是在运营初期或面临资金不足、资金成本高的困难的时候,这种质疑是相当强烈的。同时,目前虚拟银行的技术适应性还存在局限性,部分产品创新的风险管控仍需加强,个人信息使用的规范性尚待考察。
流量的背后如何实现差异化突破
目前,从运行情况看,大多数虚拟银行在资产端还没有找到真正吸引用户的核心产品,还没有找到真正稳定的商业模式和清晰的盈利模式。长尾客户增量不足、获客成本较高、单一客户利润相对较低等,将对虚拟银行的净利润造成压力。同时,大部分虚拟银行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收入组合,如何实现差异化突破尚待破解。例如,中国香港的虚拟银行仍需通过传统的息差获利,但为了更大限度地吸引客流,只能采取尽量缩小存贷款息差、降低中间业务费用等措施,因此更难实现盈利,且抗风险能力也大打折扣。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香港8家虚拟银行的税前亏损总额超过11亿港元,预计在3~5年内才有可能达到收支平衡。
3
生态银行模式下的虚拟银行发展“三阶段”
金融和科技的加速融合使得金融服务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基于生态银行模式,商业银行与头部互联网机构合作搭建的虚拟银行,可以将银行金融中介职能解构、泛化和下沉,使得金融服务如空气般渗透于客户的日常生活中,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阶段一:科技赋能,拓展边界
在起步阶段,虚拟银行利用数字化平台和前沿技术,提供更高效的银行服务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业务的效率和便利性。在虚拟银行模式下,银行变得更“轻”,组织结构更敏捷。在起步阶段,虚拟银行应以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将企业级组件化能力与大数据、联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化技术紧密结合,实时、准确地洞察客户生态全旅程的需求,具备乐高积木式的拆分和重组产品服务的能力。另外,持续搭建零售合作开放平台,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模式,构建多场景、多渠道的线上客户运营体系,利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加快金融科技转型计划,全面推进银行向数字银行转型,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
借助科技优势,以“快”求突破,上线速度要快,产品推陈出新要快,反馈客户要快。在初期,虚拟银行以客户为导向,加速完善面向零售类、批发类、存管类、非银金融机构的产品谱系,重塑银行与客户互动,实时倾听和响应客户需求,创新开发更贴心、定制化的可为客户增值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精准营销。
阶段二:错位发展,生态突破
在第二阶段,虚拟银行通过已经积累的数据和业务流量,结合股东(银行和科技公司)的特长,快速实现错位发展和生态突破。在此阶段,虚拟银行需要更加充分且高效地筛选并以科技的比较优势浸润生态伙伴,挖掘其背后的消费场景等资源,利用数字化工具对业务全流程提供支撑,提升数据整合、特征提取、算法研究、智慧决策、流程管理、对外输出等方面综合实力。正如 《生态银行——敏捷进化实践》一书中笔者曾指出,银行应以用户的显性、隐性、潜在需求为导向,集结用户、合作伙伴、第三方开发、科技公司、服务支持等多方参与者,聚焦圈、链、场景、系统、平台,重构服务链条,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配置。同时,虚拟银行应多维度丰富创新产品线,与生态伙伴的产品服务形成协同效应,探索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实现业务结构的合理化。
例如,在虚拟银行框架下,银行与互联网生态企业合作,在共建生态中“开设”数字网点。银行专门为该生态设计二类户数字卡,并基于该账户向客户输出为生态定制的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通过数字网点,银行将其他定制产品,如消费贷等,嵌入生态的各种场景之中,为客户提供基于专属基金的智能支付体验。银行与生态伙伴还可以将联合服务延伸到了ETC等增值服务场景中。进而,双方围绕数字网点实现从广告、触达、转化、业务办理、权益领取与使用、流客挽回等到客户洞察、客户画像以及关键旅程分析、关键节点优化等全方位地深度合作。
鉴于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定位,数字化和虚拟化产品的创新必将成为虚拟银行的发展方向。其错位发展的基本路径是:聚焦金融科技元素,以产品为导向,以技术驱动业务,与生态伙伴协同通过创新场景进行颠覆性创新,加快更新迭代频率,扩大品牌效应,有效获客活客,并持续演进虚拟银行的商业模式。
阶段三:“Meta bank”(元宇宙银行) 无感泛在
展望未来,元宇宙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重塑数字经济体系,数字世界逐渐从对物理世界的复制和模拟,转变为对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扩展。元宇宙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这与虚拟银行的定位和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元宇宙是人类数字化生存和迁移的载体,延伸人类的创造力和更多的可能性,而作为虚拟银行2.0版本的“元宇宙银行(Meta bank)”可以有力地提升这种体验和效率,真正实现“无感泛在”。依托元宇宙银行等虚实链接的载体,数字资产的生产和消费、数字孪生的推演和优化,也会对物理世界做出实时反应。元宇宙银行以嵌入式场景为切入点,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在元宇宙中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场景共建、数据共享、价值倍增。
正如《元宇宙银行——虚拟银行2.0》一文中所写,基于元宇宙技术的基础,元宇宙银行并非一定是在特定元宇宙中“实际存在”的虚拟网点,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服务”。在数字孪生环境的模型工厂助力下,结合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银客之间数字化模拟、智能化交流。在元宇宙中,可穿戴设备植入了大量收集用户行为数据的传感器,元宇宙银行可以根据收集的数据完善自己的产品业务,围绕客户和市场的微秒级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融为一体,与各种生态伙伴实时协同,自动智能地为客户实时创造场景,并能精准、恰时地为客户实时定制符合其当时偏好的金融产品或服务,让客户每一次都能在随心所欲、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旅程中获得超越现实的极致体验。(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供职机构意见)
赵志宏系渤海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