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941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顾雷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内的4个决议文件。会议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会议秉持“金融为民”初心使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普惠金融发展原则,为我国普惠金融未来发展指明战略方向,尤其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助力乡村振兴、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
“十四五”期间,我国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势头,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集中金融力量解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急需,农户和城镇居民期盼的突出问题,做好灵活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工作。增强金融普惠性,全方位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提倡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相结合,以可负担成本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适当、有效的绿色金融服务。将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规则嵌入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以绿色金融手段赋能普惠人群,让百姓种下的“常青树”真正变成“摇钱树”,让更多百姓吃上“生态饭”。特别要关注“中小微弱”经济体的绿色融资功能,推进绿色供应链融资,创新绿色普惠金融产品。探索建立绿色贷款贴息机制,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推动“中小微弱”经济体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在一定范围、一定层次协同发展,为普惠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作出实际贡献。
同时,帮助中小微企业、农村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户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构建适应农村经济体的碳排放核算机制。为其建立碳账户,完善碳核算方法,使碳减排可计量、可跟踪。探索建立农业碳减排风险共担机制,逐步将绿色金融标准嵌入普惠金融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循环经济。探索成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建立绿色项目风险补偿基金,为绿色项目、绿色债券增信,提高农业生态服务能力。
第二,构建监管考核评价的制度框架。严格按照《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对全国近3000家银行法人开展监管评价,全面查找普惠金融参与主体金融服务的问题与不足。督促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融资公司以及准金融机构补短板、强弱项,查漏纠偏,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同时,完善数字金融监管方式,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管框架,健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制度规则、基层治理,完善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加强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
建议借鉴“监管沙盒”方法,在小范围、可控的环境下建立试验和创新框架,既包容创新又能较好防控风险。要求金融机构将“负责任金融”理念贯穿经营始终,健全相关业务操作规范及内控制度,加强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研发基于数字技术的监管平台和工具。采用人工智能手段实现监管规则标准化、数字化和程序化,切实保护消费者数据和资金安全。
第三,探索发展新兴金融业态,推动创投组织、风投机构聚集发展。畅通基金与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的对接渠道,鼓励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PE基金、并购基金等投资中小微企业,吸引内外资优质公募REITs基金管理人入驻农村地方金融组织。支持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合作。
第四,加快发展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进程。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信用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健全科技保险奖励机制和再保险制度,不断优化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增强保险和资本市场服务保障功能。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别是加快完善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促进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融资短板。
第五,制定普惠金融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筑起保护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坚固围栏。比如,尽快颁布《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补齐包括小贷公司在内的七类地方金融组织经营活动的规则短板,明确互联网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准入门槛。又如,择时编制《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适当扩大个人数字征信适用范围,将城镇低收入人群、农民、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群体纳入个人征信范围,享受到信用信息带来的普惠红利。强调个人与机构享有同等的征信权利和义务,解决个人信用资源严重不足和缺乏的问题。
同时,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区域性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展农村信用建档评级工作。组织银行主动上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建档评级和融资对接服务,缓解涉企涉农“信息不对称”的瓶颈,为广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低收入群体提供可得、及时的资金支持和信用帮助。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