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莹 中国工商银行
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和202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均围绕此目标进行深刻阐述并提出多项具体任务。“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到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产业布局、能源形势一系列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深刻调整,由此带来对支持绿色产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金融需求不断扩大。
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部署,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和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行业理应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自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以来,经过数年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并且在顶层设计、制度系统、支持工具、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和深入推进。银行理财积极参与“双碳”战略,助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促进金融行业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细分领域中规模最大的银行理财,助力“双碳”战略符合时代要求,更具有天然优势。首先,理财资金具有相对明显的规模优势。《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全年累计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对生息资产和收益资产存在大量配置需求,也给银行理财参与和尝试各类投资提供更广阔的生存土壤。其次,银行理财公司独立法人运作改革稳步推进,优势明显。当前,监管部门已批准29家理财公司筹建,其中24家获批开业。截至2021年底,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比例近六成。银行理财公司独立运作模式更符合理财业务健康、长期、规范、良性发展导向,明确的法律地位有利于投资管理具有更加独立和灵活的决策权,与表内风险隔离有利于推动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运营,同时,也可综合运用牌照优势丰富理财产品的品质内涵。再次,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时代”已然拉开序幕,优势逐步显现。截至2021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余额的92.97%。净值型理财产品运作更加透明,与投资者信息传递更加通畅,产品风险和收益映射更加灵敏,可形成以投资收益情况为主导的产品定价与销售模式。最后,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不断拉长。2021年12月,全市场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481天。这为整个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对资金融资方稳定预期、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在当前社会无风险利率低位运行大背景下,管理人具有相对充足空间选择更为适合的优质和高收益底层资产。
银行理财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伟大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应有所为、可有所为、也必有所为。银行理财可紧抓投资机遇期,回归资管业务本源,重点挖掘“双碳”业务蓝海方向,推动稳增长和防风险双立并举,谋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协调共生,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实践与创新,争做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和生力军。
做好绿色项目投资,稳步推进资源配置
银行理财参与绿色项目投资是一种双端双向共赢模式,既可为“双碳”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又可为产品端奠定稳定收益基础。项目资产一般存续期限较长,收益相对于标准化债券资产更高,有助于银行理财平滑产品净值曲线并增厚投资收益。因此,积极拓展绿色项目投资是适应理财新发展阶段特点的重要模式。
紧抓投资机遇。“十四五”时期,“双碳”战略将以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为发展重点,带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控、数字经济等领域涌现巨量投资机会。
立足自身特点。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来源为广大普通投资者,典型特征是对资金安全要求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基于此特殊资金性质,绿色项目投资可采取分步骤分阶段策略,初期可尝试聚焦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为代表的绿色大型基础设施类建设资源投入,此类项目供给主体以大中型央企、国企为主,经营实力和信用资质相对较强,待后期各项制度和风控措施完善后,可逐步渗透至大型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增强绿色金融普惠性。
建立绿色项目标的库。加大理财资金对“双碳”项目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力度,精选一批、成熟一批、落地一批、存储一批、后备一批优质项目和资源,同时完善项目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在借鉴信贷业务信用风险防控成熟经验做法基础上,以控制实质性风险为核心,按照项目本质特征采用与理财更匹配的风险审查流程体系,科学设置风险预警、隔离、止损参数机制作为应对控制风险的管理手段。
优化资本市场融资服务。把握资本市场投资机遇,加大绿色股权资产配置力度,着力提高直接融资配置占比,在充分考量评估相关风险前提下可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开展资本市场类项目“扩绿”投资,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经营活力,实现整体投资价值长期提升和规模效益,增强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做好绿色债券投资,夯实理财收益基础
近些年,我国绿色债券加速发展,评估认证标准日益完善,良好的投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债券资产一直以来都是银行理财收益的压舱石和定盘星。2021年末,理财资金投资债券类资产21.33万亿元,占比68.39%。2021年,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200亿元。自2018年资管新规开始,银行理财投资标准化债券资产比例从53.35%逐渐上升至68.39%。银行理财经过近20年飞速发展,在固定收益底仓配置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方面,银行理财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对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利率动向和资金市场走势等方面判断和应对更为精准和灵敏;另一方面,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传统主营业务之一,银行理财继承传统优势并可借助集团整体协同力量增强对信用风险的把控和防范能力。
当前,绿色债券具有发行期限短期化、债项评级偏向高等级、发行主体向发达地区国企集中、发行利率相对偏低等特点。银行理财基于资金特点和稳健经营需要相对偏好配置高等级、高信用主体发行的债券,这与绿色债券特点相契合。但是,绿色债券增信手段较弱,投资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对投资者而言在信用风险承担方面几乎一致,从风险定价角度来看,绿标债券并未有明显的特殊激励优势,而且绿色债券发行利率相对低于同期限同评级中债估值收益率曲线,票息收入方面也不具备明显优势,这是在同等条件下制约理财资金加大绿色债券配置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银行理财可采取适当措施来尽量规避此类劣势:一是优化投资组合结构设置,银行理财可通过科学调整债券组合久期、必要时在控制风险前提下适当提高杠杆率等方式,提高参与绿债投资的收益率;二是做好投资风险全流程管理,将绿债投资纳入银行理财债券投资整体信评框架,投前履行好投资审批流程、投中控制好交易环节操作、投后监测好资产运作表现,对投资策略、投资审查、风险敞口、业绩表现等要素实施全过程监控,积极稳妥配置绿色债券资产。
做好ESG基金投资,扩展资金参与路径
ESG作为绿色金融的主要工具之一,是指在基础投资分析过程中,加入对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和企业治理(Governance)的考量,关注能否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近年来,ESG理念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关注,ESG基金资产规模近三年增长3倍多。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26日,ESG相关公募基金产品共953只,其中ESG主题基金存续产品共121只,除未披露规模产品之外,净值总规模达到人民币2461.69亿元;泛ESG公募基金存续产品共832只,产品净值总规模达到人民币15173亿元。
受“双碳”政策驱动影响,关注碳中和、环保、新能源等行业的主题基金规模快速增长。受益于低碳绿色发展政策下的行业红利,可持续投资策略已经成为国内ESG基金应用最广的策略,此策略主要投向清洁能源、绿色科技、可持续农业等契合国家资金重点引导的行业和领域。公募基金是银行理财可投资的基础资产之一,银行理财加大ESG基金投资力度也是参与绿色金融投资的重要途径。借助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优势,以精选、严选、细选ESG基金投资方式增加资管领域资金配置,间接引导资本市场资源倾向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绿色金融发展重点领域,谋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做好ESG主题产品,发挥理财管理优势
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理财产品端也在不断进行绿色实践和创新尝试。2021年,银行理财累计发行ESG理财产品49只,合计募集资金超600亿元,截至2021年底,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96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增速明显,但是相对29万亿元的银行理财规模来说,占比仅为0.33%,这意味着ESG主题产品尚有较为充裕的增长空间。
在当前财富管理领域发展景气度迅速提升的大背景下,各资管机构均在加速布局财富管理蓝海,产品端作为财富管理价值链条核心端口之一承载着保障客户资产利益与满足客户资金保值增值需求的期望,也是各家展业机构建立资源禀赋优势格局的重要抓手。如能将银行理财与绿色投资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理财产品体系,或可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突出自身特色、锚定细分客群。在条件成熟前提下,开发ESG主题下某专项领域理财产品,例如,发行碳中和的主题理财产品、碳中和某一产业链的链式主题产品、某一类“脱碳”项目的品类理财产品、单一绿色优质项目的定制理财产品,等等,充分发挥银行理财在专业投资、项目筛选、投后管理、风险管控、资金集中的优势,兼顾投资的公益性、收益性和效率性,做细做深做实“双碳”产业投资。
做好ESG业务研究,建设长远发展机制
ESG理念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高度吻合,认真做好ESG研究工作有助于积极践行“双碳”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创新。银行理财可多措并举将ESG研究纳入自身研究体系统一框架。
构建数字化评价模型。建立ESG投资策略及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工具,将ESG纳入投资决策考量中,可设置三大核心要素因子系列进行全面评价,采用环境因子系列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价值影响,采用社会因子系列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管理绩效,采用公司因子系列评价企业自身运营能力的效益表现。
构建投资分层体系。可建立ESG投资“项目库、债券仓、基金池”,每类资产组件中根据投资标的评分情况分层设置投资“核心清单、精选清单、基础清单”,并尝试设置投资“负面清单”,将高耗能、过剩产能以及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行业或标的限入或禁入投资。
提升防风险管理能力。前瞻性将气候、环境、排碳等风险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相关风险监测、识别和预警机制,做好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并有针对性做好应急预案。
研发理财ESG投资指数。以内生研究力量为主并可适当借助外部合作力量,强化科技手段运用,发挥数字经济功效,创新研发理财ESG投资指数作为银行理财绿色投资监测风向标,并将分析、设计、参数、基准、模型、测试、审查、验证、应用、优化等措施贯穿指数创新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