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蔺芝增 王凯
这两天,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迎丰村的玉米田里,村民们正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将水和肥料输送到农作物根部。从“人工浇水施肥”到“精准灌溉”,从“小田”变成“大田”,这都得益于今年4月份完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过整治的土地规整连片,机械化的耕作、社会化的服务,也让村民的干劲更足了。
迎丰村村民尚奋平介绍,他家种了150多亩地,过去都是粗放型管理,高标准农田配套后,村里实行井黄双灌,既省工又省水省肥,大大降低了土地投入成本,亩均增产15%左右。
这段时间,临河区八一乡八一村的引黄滴灌节水工程施工现场正进行5.82公里渠道衬砌作业,预计八月份完工投入使用。目前,八一乡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9万亩,完成水肥一体化面积1.5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号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2019—2022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2万亩,实现了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建设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全市通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60亿斤左右,努力让土地产出更多“河套粮”。
“今年,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工作已经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复,计划利用5年时间,将河套灌区903.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巴彦淖尔贡献。”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农田建设科科长李兵介绍说。